美成一把火,燃烧整个冬天

我们最期待的自己,曾以想象的样子出现过。

生活,其实很多时候,都不是以你想象的样子出现的。

从抽枝吐絮到枝繁叶茂,再到树叶飘零,枝丫冲天,一片树叶就能让人看到生命的轮回。

可是一眼就能洞穿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时常行走在公园的树丛之间,看金黄的叶片缓缓地落在我的脚下,让我在日渐萧瑟的秋风中,体会秋日的逝去和寒冬的来临。

就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终究因为加入了太多自己的设计,而变得更像一座空中楼阁,没有现实做基础的理想只能是泡沫,一戳就破。

有的时候,残缺反而才是生命的常态。

每个人都在为如何让人生变得更加完美而努力,而当有一天,追求完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负累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会的不再是如何往前走,而是如何放弃。

就像故事里讲的那样:一个老渔夫终生只打捞一种鱼,并且执着于此,终于有一天,他放弃其他丰饶的鱼群驶向远方。那是一个已经开始变为负累的梦,而人们也再没有看到过他出海归来的身影。

过分执着地追求一个完美的目标,让倔强的老渔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我们渴望成功,但在成功的同时,必须有所放弃。

当我刚刚走出农村,进入了这座远离家乡的城市,《海上钢琴师》离最初的放映,已经过去了数年时间。

如今,当我再次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仍然能够被大海、轮船、钢琴所构筑起的主人公1900的人生故事所打动。

那是一个一生都没有登上过陆地的人,轮船、钢琴就是他的全部,他生命的全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邮轮的顶层游乐场所到底层的生活空间,1900将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这条船上。

钢琴成了他诉求的唯一方式,人们为动听的琴声停留,他们欣赏,却依然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平凡生活中。1900最终成了海洋上的传奇,而他的这一生也只能成为一个传奇。因为内心纯洁的他,注定难以融入现实生活,注定难以成为普通大众中的一分子。

他像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他的船、他的钢琴是他的全部人生,他注定无法踏上哥伦比亚大陆,那里不是他的梦,那里没有他所需求的养分。他为海洋和钢琴而生。

所以,当邮轮“维吉尼亚”号最后退出历史舞台,被送进船坞进行拆解的时候,1900只能随船同沉,并作为现实世界里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一起终结。

过于完美的理想就像精美的瓷器,被现实轻轻一击就会支离破碎。

就像我们一边赞叹1900对理想的执着和共存亡的勇气,一边转过头来急着在现实中站稳脚跟。

理想至上的前提是你首先能填饱你的肚子。

就像1900那样,我们对未及到来的生活,保持着我们自己的想象。甚至有的时候,就像摸象的“盲人”,把生活想象成或像墙,或像绳,或像柱,或像扇,但哪一种才是真实的呢?只有生活一遍又一遍地教会我们。

有些东西只能待在想象之中。

有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迷失在我们暂时的生活表象中,如追求升职、加薪、登上人生巅峰,我们在这些幻象中渴求一个丰饶的灵魂。

朋友A爱上自己的一位上司,每天沉浸在暗恋中,痛并甜蜜着。上司在她眼里是一个完美的人:阳刚帅气,儒雅,事业有成。为了能跟上司在一起,她辞去了这家公司的工作,并勇敢地向上司表白,而且顺利地得到了上司的爱恋。

可当她真的实现了这一切,却发现上司其实是有家庭的。她在无意间成了自己最不齿的那种女人。

朋友B一直向往美国,他每天记上百个单词,托福、雅思成了生活中的主题。可是家庭条件的限制让他在学习之余还要考虑怎么攒够赴美的钱。

可当他真正到了美国,却发现和他在电视上看到的并不一样。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法规给他带来很大困扰,甚至险些因触犯美国的法律而坐牢。他无法适应美国的一切,纽约的高昂物价他根本无法承受,为了挣学费,他每天马不停蹄地做着各种兼职。

有时我就在想,曾经生活在自己营造的美好想象中的他们真的接受这样的生活真相吗?如果知道真实的生活如此,他们还会如此不顾一切地追求吗?

A回答我说,会。因为爱上一个人,能够每天看到他,能够和他说话,能够得到他的回馈,虽然真相让她难以接受,但却在追求的过程中,曾经获得了值得回味一生的甜蜜和幸福。

B回答我说,会。也许自己现在过得并不如意,但这并不代表自己没有收获。为了去美国而付出努力的那段时光,是他最充实、最快乐的一段生活。

我好像有些懂了。生活也许不会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变成最好的样子,我们在为自己编织的美梦中迷失,然后美梦被现实残忍打破,可是我们依然会感觉满足,因为在那些美梦中,我们最期待的自己,曾以想象的样子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