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一般能力测验:智力测验

如果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那么智力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对于智力的高低,我们常用IQ表示,但对于能力,目前还没有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定量的衡量指标。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将智力作为能力中的一个特例对待。能力测验在人才选拔和招聘中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英特尔公司的招聘应用标准化心理测验

英特尔公司需要技术、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在确定了自己所需人才的基本条件后,英特尔公司的招聘就围绕这一要求展开了。

第一步是面试,通常由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主持,通过双向沟通,公司可以了解应聘者的工作经历和个人背景,同时应聘者也可以了解公司的状况及其对应聘者的期望。面试结束后,人力资源部要对每位应聘者进行评估,以确定进入下一轮应试的人员名单。

第二步是进行标准化心理测验,通常由公司外聘的心理学专家主持。通过该测试进一步了解应聘者的基本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包括智力、认知的思维方式、内在驱动力,也包括管理意识、管理技能。目前,这类标准化心理测验主要有适应能力测验、欧蒂斯心智能力自我管理测验、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温得立人事测验等。测验结果为最后确定人选提供参考依据。

第三步是进行模拟测验,这是决定应聘者是否被录用的关键,其具体做法是,应聘者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工作中常碰到的问题,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以测试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模拟测验的整个过程由心理学专家和公司内部的高级主管组成专家小组来监督,一般历时两天左右。最后,对每位应聘者做出综合评价,并提出录用建议。

4.1.1 智力测验的产生与发展

1. 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

在能力测验中,最早产生与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是智力测验。尽管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智力这个词并不陌生,但智力到底是什么?智力的实质究竟是什么?一百多年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等对此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由于智力测验的编制必须涉及对智力的实质的看法,因此我们对一些常见的智力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1)智力的二因素论

人类对于智力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最早从理论上对智力进行阐述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他认为,智力是由两种因素组成的,即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普通因素也称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G因素代表一个人的普通能力,是智力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主要取决于每个人拥有的G因素的多少。S因素代表一个人的特殊能力,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特殊活动)才会表现出来。因此,代表每个人智力水平的,实际上只是G因素,所以智力测验的内容应只包括测量G因素的题目。

自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G因素的存在之后,这一理论观点不仅对今后关于智力的实质的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成为智力测验产生的理论基础,此后所有采用单一IQ分数的测验都是依据这种智力理论编制的。

2)智力的多因素论

对于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首先站出来挑战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他认为,一个人的智力结构并不是由两种因素组成的。他在1926年发表论文,提出智力结构包括抽象的智力、具体的智力和社会的智力3种。桑代克的学生凯利在1938年指出,智力有5种因素:空间关系的操作、计数的敏捷、处理言语材料的敏捷、记忆力、速度。

1930年,桑代克的观点受到了瑟斯顿的挑战。瑟斯顿利用当时先进的统计方法,在对智力的研究中提出了智力的群因素论。他认为智力的核心不是单一的G因素,而是许多主要的、彼此相关的能力因素群。他经过研究提出智力是由言语理解、言语流畅性、推理、空间表象、数字、记忆和知觉速度7种能力组成的。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受桑代克智力多因素论的影响,于1967年创立了智力的三维结构模型。他认为智力包括3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为内容,指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5种;第二个维度为操作,指由各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智力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会聚思维、评价5种;第三个维度为结果,指运用各种智力活动对各类问题进行处理的结果,包括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化和应用6种。因此,吉尔福特认为,从理论上讲,人的智力有5×5×6=150(种)。这些不同的智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测验来检验。吉尔福特曾经宣布他已经通过测验发现了150种智力中的近百种智力。

英国心理学家唯农(P.E. Vernon)以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智力的层次结构理论。他认为智力的最高层次是G因素,其下分为言语和操作两个大的因素群。每个大的因素群下分别有自己的小因素群,小因素群下才是斯皮尔曼的S因素。这一理论的提出将智力二因素论与多因素论统一了起来。

3)新近的智力理论

目前,对于大多数智力测验来说,其编制的理论依据都是那些早期提出的智力理论。但人类对于智力理论的探讨并没有固步不前,仍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智力理论。1980—1990年,在世界上受到重视且比较著名的智力理论有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 Gardner)于1983年提出的多重智力理论;斯滕伯格(R.J. Sternberg)于1985年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这些智力理论或侧重于对原有智力测验的批判,或侧重于人类的高级认知过程,但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智力的实质进行了探讨。关于这些理论的具体情况,在第11章介绍情境判断测验时会进行详细介绍。

2. 智力测验的兴起和发展

尽管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等早就采用了一些比较古朴的方法对智力进行了测量,如我国清代的七巧板。但科学意义上的第一个智力测验或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是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编制出来的。

比奈是法国的心理测量学专家,他很早就开始研究个体差异,并从多个方面探索测量智力的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对前人经验的批判总结,比奈于20世纪初提出,智力包含一切高级的心理过程,非单一的、简单的直接方法所能测量。此后,他编制了画方形、比较线的长短、记忆数目、语句重组、折纸、填字、图片解释、回答有道德判断的问题、了解抽象文章的意义等测验来测量智力。他认为,心理测量的根本原理在于将一个人的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归类。这是近代测验理论的基本思想。

1)智力年龄的提出

比奈-西蒙量表由30道题目组成,按照题目的难度由易到难排列,它将通过题数的多少作为鉴别智力高低的标准。这些题目中有一部分是感觉与知觉的内容,但大多数是语言,尤其是判断、推理和理解方面的题目。比奈与西蒙分别于1908年和1911年对比奈-西蒙量表进行了两次修订,比奈-西蒙量表的题目由30个增加至59个,并采用智力年龄的方法计算成绩。智力年龄是比奈首次提出的,也是比奈-西蒙量表的特色。比奈认为,智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基于此,80%~90%的同龄人通过的题目数就可以作为达到这一年龄的儿童的智力水平标准,这一智力水平即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具体来说,在测验题目的编排上,比奈将测验题目按难度和年龄分组。如果一个人通过了8岁组的测验而不能通过9岁组的测验,那么不论此人实际年龄是多少,他的心理年龄都为8岁。因此,比奈将常模的概念引入了测验领域。所谓常模,是指测验应用的团体(如某年龄的儿童)的平均水平和分数分布状态,是对某个人的测验分数进行评价时的比较标准。

2)比率智商的提出

比奈-西蒙量表鉴别智力低下的儿童非常有效,于是它被迅速传到世界各地并修订。其中,以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在1916年完成修订的斯坦福-比奈儿童智力量表最为完善,而且应用最广。在该量表中,推孟在比奈的智力年龄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并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记分。所谓比率智商,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智商概念的提出为不同年龄者之间的智力比较提供了方便。例如,以心理年龄均为10岁的两个儿童为例,8岁儿童的智商是125,而10岁儿童的智商则是100。这样,智力水平谁高谁低就很清楚了。

3)离差智商的提出

智力并非永远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发展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先快后慢地发展,在达到高峰期(18~25岁)并保持一段时间后,便开始缓慢下降。因此,如果对成人仍用比率智商来衡量智力的高低,则会导致成人的智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而这是不符合实际的。针对这一问题,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有了新的突破。

韦克斯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追随著名心理学家波林参与编制并使用著名的陆军甲种和乙种测验为美国军队甄选新兵,从而对测验的编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39年,他发表了第一个韦克斯勒-贝尔韦量表(W-BI)(后来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此后,他又发表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一系列智力量表。在韦克斯勒-贝尔韦量表中,他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韦克斯勒认为,如果从人类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测验分数是常态分布的,且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某个人的离差智商应为

式中,Z为标准分数;X为个体的测验分数;为团体的平均分数;S为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是将个体的智力放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来度量的,解决了比率智商中个体的智商受年龄增长影响的问题。现在离差智商已被广泛用于智力测验中,并被用作评估智力高低的指标。

比奈-西蒙量表问世不久,便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政府出于甄选新兵的需要,委托心理学家编制了陆军甲种测验和乙种测验(非言语测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类测验修改后用于社会中,适用于教育和工商业等各个领域。20世纪30年代,由于统计方法的发展,智力理论及智力的测量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最典型的因素分析方法被引入智力量表的编制和研究,这使智力测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随着因素分析方法的发展和新的智力理论的提出,智力测验开始从测量单一的智力,发展为测量各种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机械能力等。同时,对于智力的测量也开始转向多元化,注重探讨智力的结构和构成智力的各个方面。对于智力测验的结果,不再是给出一个笼统的智商分数,而是给出反映个体智力特点的一组测验分数,即智力轮廓图。

智力测验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特殊能力、人格、兴趣、态度及其他方面测验的迅速发展。如今,智力测验已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科研、军队、商业等领域。

4.1.2 著名智力测验简介

智力测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个别智力测验,即一个主试者在同一时间内只能对一位应试者施测的测验;另一类是团体智力测验,即众多应试者可以同时受测的测验。比较著名的个别智力测验有如下几种。

(1)比奈-西蒙量表。这是世界上最早编制的智力量表,有3种不同的版本,但目前已很少应用。国内有吴天敏于1982年修订的中国比奈测验。

(2)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它也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最近的一次修订是1972年。该量表的权威性使它成为测量智力的标准,至今很多智力测验都要与它进行对照再加以校正。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它包括一系列量表:两个韦克斯勒-贝尔韦量表(W-BI和W-BII)、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及其修订本(WISC和WISC-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及其修订本(WAIS和WAIS-R)、韦氏幼儿智力量表(WPPSI)。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目前影响较大、应用较广泛的智力测验之一。在国内,林传鼎和张厚粲等人于1979年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了修订,称为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ISC-RC);龚耀先等人分别于1981年和1984年对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进行了修订,分别更名为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和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YWCSI)。

比较著名的团体智力测验有如下几种。

(1)陆军甲种测验和乙种测验。前者是言语性量表,后者是操作性量表(适用于有阅读困难的人)。它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心理学家为美国军方组织编制的。前者有多种版本,最近的一个版本为陆军a-9测验。现在在美国的军队中还经常采用军人资格测验(AFQT)选拔士兵。

(2)多维度能力倾向测验(Multidimensional Aptitude Battery,MAB)。这是一个用于成人的团体智力测验,目前在美国应用较为广泛。

(3)团体儿童智力测验(GITC)。该测验是我国编制的用于学龄儿童的团体智力测验,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较为广泛。

某些智力测验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比较著名的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

1.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且应用十分广泛的智力测验。韦克斯勒自1939年发表第一个成人智力量表后,又陆续推出了儿童智力量表和幼儿智力量表,并进行了多次修订。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的几个量表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下面我们就以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为例,进行简单介绍。

韦克斯勒认为:“智力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理智地思考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或综合能力。”基于这一定义,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设计有11个分测验,其中第1个、3个、5个、7个、9个、11个分测验组成了言语量表,第2个、4个、6个、8个、10个分测验组成了操作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内容如表4-1所示。

表4-1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内容

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每个分测验均可单独记分。所有分测验的原始分数都要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标准分数。将标准分数相加,我们便可得到言语量表、操作量表的得分和总分数,再将这些分数转换成离差分数,即可得到言语智商分数、操作智商分数和总智商分数。这些智商分数可与同一个年龄组的常模团体进行比较,以便明了应试者在他们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

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是典型的个别智力测验,它要求主试者严格按照测验手册的说明对应试者施测。如果在人员招聘与选拔中使用类似的测验,无疑会加大工作量,但由于该测验在提供结果时,不仅可以给出一个可与他人进行比较的总智商分数,还可以给出每个分测验的分数及分量表的分数,即智力的轮廓图,这使我们可以得知应试者智力的详细情况,这在人员选拔和培训时是非常有用的。

下面我们编选一些简易的测验题目,供读者参考(有作答时间限制)。

1. 如果M在N和O之上,N在O之上在P之下,以下4种说法,哪种是正确的?(答案:C)

A. M不是在O和P之上

B. O是在N之上

C. P是在O之上

D. O在P之上

2. 下星期我要去亨利饭店用午餐,去美术馆参观,去税务所,还要去彼得医院看眼科。亨利饭店星期三关门,税务所星期六和星期天关门,美术馆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开,彼得医生星期二、星期五、星期六在家,那么我该星期几去才能在一天内完成这些事呢?(答案:星期五)

2.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en’s Standard Progress Matrices,SPM)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R.J. Raven)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在1947年和1956年,瑞文分别对该测验进行了小规模的修订。另外,为了扩大该测验的使用范围,瑞文于1947年编制了适用于更小年龄的儿童和智力落后者的瑞文彩色推理测验(Raven’s Color Progressive Matrices,CPM)和适用于高智力水平者的瑞文高级推理测验(Raven’s 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APM)。自这些测验问世以来,许多国家对它们进行了修订,直至现在仍被广泛使用。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编制在理论上依据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该测验共有60道题目,依次分为A、B、C、D、E共5组,每组12道题。从A组到E组,难度逐步增加,同时每组内部的题目由易到难排列。每组内部的题目用的解题思路基本一致,但各组间的解题思路有差异。直观上看,A组题目主要测量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等;B组题目主要测量类同、比较、图形组合等;C组题目主要测量比较、推理、图形组合;D组题目主要测量系列关系、图形套合;E组题目主要测量套合、互换等抽象推理能力。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的构成是每道题目都有一定的主题图,但是每张大的主题图都缺少一部分,大主题图下有6~8张小主题图,其中有一张小主题图可填补大主题图的缺失部分,从而使整个图案合理、完整。应试者的任务就是从每题下面给的小主题图中找出适合填补大主题图的一张,并把该小主题图的序号填在答卷纸内相应题目序号下面(见图4-1)。

图4-1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题目举例

记分时,对照标准答案表为应试者记分,每答对一题给一分。在测验A、B、C、D、E各组时先分别记分(各组满分为12分),然后把5项分数加起来即可得到测验总分(满分为60分)。由于该测验已建立了中国城市常模,因此对于得到的分数,即原始分,必须根据测验手册将其转化为标准分数,并对照常模对应试者的智力水平进行合理、科学地评价。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经常用于智能诊断和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据笔者了解,到目前为止,该测验是中国企业在人员招聘与选拔时使用得较多的一种能力(智力)测验。该测验具有以下特点:

(1)适用年龄范围非常广,对6岁以上(包括6岁)的人均可施测。

(2)适用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和各种类型的人。由于该测验由一系列图形组成,是一种典型的非文字智力测验,因此不受测验对象的文化、种族与语言的限制,并且可用于有聋、哑等生理缺陷的人,所以该测验可以进行跨文化研究,以及正常人、聋哑人、智力迟滞者之间的比较研究。

(3)使用方便,结果可靠。该测验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而且施测时间短,结果直观简单;同时,该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