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测评:方法与应用(第4版)
- 刘远我
- 6097字
- 2025-03-31 09:10:47
4.2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
4.2.1 能力倾向与知识、技能、智力之间的关系
知识涉及一个人知道什么。从整体而言,知识是指人类在从事各种社会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系统认识成果;对个体而言,知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理论、系统、惯例、规则和其他一些与工作有关的信息的知晓和理解。它既包括处于零散、个别、孤立、肤浅或不完整的感性认识阶段的感性知识,也包括达到理性认识高度的理论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性知识。知识是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得到的。
技能和智力涉及一个人能做什么。智力可以概括为能胜任某种工作或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这种主观条件可以由先天因素决定,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到。不论智力来自先天遗传还是后天习得,其都是指当时已经具备而不需要进一步训练的主观条件。技能可以定义为通过一定练习而形成的,使个体得以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能的操作系统,常体现为一定的熟练性。
能力倾向是指经过适当训练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而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换言之,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能学会做什么,即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潜力。
智力、知识、技能和能力倾向都是人的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要对它们进行严格区分并不容易。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它们相互联系,而且处于人的认知能力结构的不同层次上,如图4-2所示。
能力倾向既不同于人的智力(人的最基本的认知能力,或者一个人聪明与否,影响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效率),又不同于在某方面由于教育和训练获得的专业知识技能。
能力倾向具有以下特点。
1)相对广泛性
智力的高低几乎影响人的一切活动的效率,但这是一种间接的影响;能力倾向影响一个人在某一职业领域中多种活动的效率,而专业知识技能则仅仅影响某一有限或具体的活动。例如,人的手指灵活性指一种能快速而正确地活动手指、用手指很准确地操作细小东西的能力。它有利于从事手指活动的一系列职业活动,如计算机录入、打字、制版、描图,甚至舞蹈。而通过教育或训练获得的技能,如绣花,不过是绣花的技能而已。

图4-2 能力倾向与知识、技能、智力的关系
2)相对稳定性
能力倾向是相对稳定的,几乎很难改变,不同于容易通过强化训练而在短期内提高或由于遗忘而丧失的具体的专业技能。例如,人的手指灵活与否,不是通过练习就可以很快提高的,但纺织女工接线头的技能却可以很快掌握。
3)相对影响性
一个人的能力越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一个人的空间想象力强,那么他在与空间关系密切的活动领域就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这仅是可能而已,这个人也许并没有机会实现他的优势。
4.2.2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简介
职业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有利于其在某个职业领域成功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即为有效地进行某类特定活动必须具备的特殊能力素质,也指经过适当学习或训练后,或者被置于一定条件下,能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可能性或潜力。若再具体些,职业能力倾向又可细分为与特定职业相联系的各种职业能力倾向,如音乐(职业)能力、美术(职业)能力、机械操作(职业)能力、行政(职业)能力等。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可以有效地测量某人的某种能力,从而预测此人在一定的职业领域中成功的可能性,或者筛除在该职业领域中没有成功可能性的个体。人们编制了许多针对不同职业领域的能力测验,用于人员的选拔、安置和职业设计。例如,在选择计算机操作员时,会着重考查应试者对数据的计算、加工能力,以及应试者的手指灵活性、眼手配合能力等;在选择汽车驾驶员时,则考查应试者是否具有一般的学习能力、机械推理能力、空间感、手动灵巧及眼、手、足、肢体的配合能力。公务员录用考试把对应试者的行政职业能力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帮助人事部门了解应试者从事行政工作的能力与差异,从而避免在选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提高选人用人的准确性。
4.2.3 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样例
这里以全国各地公务员录用考试中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为例,说明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结构和题目。该测验包括5个相对独立的分测验,即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共有100~150道题,测试内容以文字、图形、数表3种形式出现,一律采用客观性试题。下面对各分测验及其题型进行简单介绍。
1.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测验主要用于考查应试者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计算的能力,其主要包括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种题型。
1)数字推理
例题:0,6,24,60,120,( )。
A. 186
B. 210
C. 220
D. 226
解答:答案为B。这是一道有难度的题目,其规律是第一个数是1的立方减1,第二个数是2的立方减2,第三个数是3的立方减3,第四个数是4的立方减4,依次类推,空格处应为6的立方减6,即210。
2)数学运算
例题:假设今天是星期二,那么再过45天应是星期( )。
A. 三
B. 四
C. 五
D. 六
解答:答案为C。这种题目可以这样考虑:由于一个星期有7天,而45=7×6+3,所以45天包含了6个星期还多3天。在星期二的基础上加3天就是星期五。可见,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的注意力应主要放在余数上。
2. 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查应试者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运用和书面表达能力。
例题:阅读下面文字,并回答题后的问题。
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的消失和沙漠的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的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到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21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高3℃。这一预设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在物理学上,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在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直接影响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平均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有科学家预言,如果人类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上升一倍。
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1)下列对温室效应的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 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使能够透射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
B. 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C. 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
D. 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
(2)根据原文,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
A. 河流的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
B. 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
C. 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到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到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D. 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是最广的
B. 人类一旦能够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在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
C. 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 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持续降低,即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解答:本阅读材料选自《希望月报》杂志1997年第8期(原刊于《中国科技画报》),原文的题目是《全球变暖——目前的和未来的灾难》。在全球变暖、沙尘暴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选择这样的文章自然是很恰当的。文章内容涉及全球气候如何变暖,气候变化产生的种种灾难性后果,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及人类应该怎样行动才能改善大气环境等。
(1)本题重点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本题共列出了4个备选项,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原文说:“在物理学上,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更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4个关键词,“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和“保温效应”。而4个选项中只有A项保留了这4个必要条件,所以答案非A莫属。
(2)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围绕“全球变暖带来的严重影响”,列出了4种表述,这4种表述都出自原文,只是有些稍加变化。要从中选出“最严重”的一项,首先要把这4个选项一一还原到原文中去。不难发现它们的有效阅读区间在原文第一段,“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之后都是“灾难性后果”的种种表现,而此题的4个选项都是从中抽取出来的。根据原文“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许多人被迫迁居,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到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显然,C项是正确选项。
(3)本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本题的答案为B,因为此项推断找不到依据,原文的说法显然只是一种假设:“人类一旦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在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并非充要条件,由此并不能推出“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A项的依据是“森林的消失和沙漠的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一旦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这一推断是正确的。C项的依据是“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显然,科学家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点来立论的。D项的依据尽管也是一种假设,但却是基于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带来温室效应来立论的,所以也是正确项。
3.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应试者的逻辑推理与判断能力,其主要包括4种类型的题目。
1)图形推理
每道题给出一套或两套图形,要求应试者认真观察,然后找出图形排列的规律,最后选出符合图形排列规律的一项。
例题:

解答:在例题中,黑点在正方形中顺时针移动。根据前面4个图形的变化规律,在第5个图形中,黑点应该正好移动到正方形的左上角。因此,正确答案是B。
2)定义判断
每道题先给出一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分别列出4种情况,要求应试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题:健康是指一个人智力正常,行为合乎情理,能够适应正常工作、社会交往或学习,能够抵御一般疾病。根据健康的定义,下列属于健康的是( )。
A. 大学教授老李,虽然五十多岁且工作起来仍然精力充沛,但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 张婶十九岁的儿子肖聪,读书十一年还是小学二年级水平,但是从小到大没生过什么大病,体力活可以干得很好
C. 小胡硕士毕业后,工作表现一直很优秀。自一次事故后,当工作压力比较大时,他就会精神失常
D. 小刘的身体很好,工作也非常努力,但是很多同事说他古怪,不愿与其交往
解答: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
3)类比推理
每道题给出一对相关的词,然后要求应试者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
例题:义工∶职员( )
A. 球迷∶球员
B. 学生∶老师
C. 初学者∶生手
D. 志愿者∶雇员
解答:志愿者与义工、雇员与职员词义相同,故正确答案为D。
4)逻辑判断
每道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应试者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答案。该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例题:彭平是一个计算机编程专家,姚欣是一位数学家。其实,所有的计算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我们知道,国内大多数综合性大学都在培养计算机编程专家。据此,我们可以认为( )。
A. 彭平是由综合性大学培养的
B. 大多数计算机编程专家是由综合性大学培养的
C. 姚欣并不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
D. 有些数学家是计算机编程专家
解答:观察A、B、C、D 4个选项,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只有结论D是由陈述“所有的计算机编程专家都是数学家”直接推出来的,是不需要附加任何假设和补充而得出的结论。因此,正确答案为D。
4. 常识判断
常识判断主要侧重考查应试者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涉及宪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
例题:下列属于地方性法规的是( )。
A. ××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省人才市场管理暂行条例》
B. ××省人事厅颁布的《××省人才流动管理暂行办法》
C. ××省人民政府制定的《××省城市供水管理办法》
D. ××省人事厅转发人事部制定的《公务员录用面试考官管理暂行办法》
解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三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的规定,正确答案为A。
5.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着重考查应试者对文字、图形、表格3种形式的数据性、统计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推理与加工的能力。针对一段资料一般有1~5个问题,应试者需要根据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计算,最后从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例题:根据图4-3回答下列问题。

图4-3 2003年第一季度五个城市GDP情况
(1)2003年第一季度GDP总量和增速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C)
(2)下列陈述正确的是( )。
Ⅰ. 2003年第一季度五个城市的GDP总量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Ⅱ. 2003年第一季度广州的经济总量首次超过了北京。
Ⅲ. 2002年同期重庆的GDP总量也是第五位。
A.Ⅰ
B. Ⅰ和Ⅲ
C. Ⅰ和Ⅱ
D. Ⅰ、Ⅱ和Ⅲ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