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点亮精神灯塔

——《心力》序二

范学灵

林森同志做事讲究圆融,对于往昔的事情总也念兹在兹,早先曾表露结集出书想法并征求意见,甚为欣喜,却未敢正面作答。心想,出版著作,兹事体大,理性为荷。经过几次交谈,同为当下社会“物化”与“文化”不相对称现状而表示深切堪忧,更为古圣先贤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价值的完满追求而赞叹,遂提出笔记体散文系非虚构写作,文章承载着行为属性,当遵从“三必须”标准——人生哲理与感悟必须“正知正见”、资治教化与养心必须“契机契理”、社会价值与操守必须“如理如法”。这些词汇本来出自佛陀教义,却得到林森同志的高度赞同。至此,我便对这部大作早日付梓多了几分期许。

没承望与本土东园北湖籍刘氏一脉交往竟有几辈人的缘分。侄男刘洋,科班出贵,入仕任事。令尊吉福先生慈端儒雅,享饱学之誉,从政府职能部门局长任上退下来难得赋闲,操觚制宜,奉命撰修出版《中卫县卫生志》。当时,我供职专司《中卫县志》编纂事务,多有互动,感佩有加。结识林森兄台亦近三十个春秋,一则历经多次协同推进文化旅游方面的节事活动、庆典集会和学术交流,思路相通,风格相配,台面相补,果证相悦;一则都有反复涉足文化教育领域的业务执掌、行政管理和本命考量,乡土情结浓厚,相互砥砺前行,志趣和而不同,友谊清纯寡俗。正所谓“出世景仰高僧,娑婆崇尚高士”。一路走来,我把林森视作待人接物处世之楷模,从他无不令人点赞的大器正形、才华睿智、非凡业绩中不断汲取榜样的力量,尤其钦佩他把修身齐家、黾勉为政、道德文章做到如此殊胜境地,愈加为能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欣慰。

作为同乡同道同僚,鉴于文史嗜好,我们都将业余时间之大部用于探求家乡的风物掌故、民俗人文、地情时政,恭慎守望着如同教育泰斗李天柱先生挽联:“文涌闾里通古今有华章有桃李有挚友存道心光耀中卫,德泽桑梓育英才鉴日月鉴丹心鉴乾坤凝正气芳流千古”所呈现的韵致和愿景。每每围绕诸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中卫史话、市区文昌阁的恢复重建、沙坡头南岛的开发创意、中卫职业技术学校的主体色调、市委新党校的文化包装、沙坡头旅游新镇的功能配置、黄河宫布展的内涵外延、地方著述文化的发展态势等等,精心探讨,默契应对,达成共识。特别领略了林森为中卫职校、旅游新镇两个标志性工程而动用的全部才智,被他自身文化的厚度与分量、智慧与性情所折服。旅游新镇主体告竣之际,诚邀做实地观摩,脑海里蹦出“不简单”字眼,当即用手机发去“新镇建设您居功至伟,颠覆了愚弟之想象,如此大手笔、大品相、大周章,着实令人刮目,乃卫邑之幸耶!若能固延肇始,矜持不苟,奋力一搏,可造圆满”。这样的思绪也许感染了林森,嗣后便收到“十二分欣慰”回复。诚然,情系故里,勤勉敬业,务公干于卓越,其懿行岂有不昭彰之理?

林森同志近乎平生致力于故乡的教育、财政、旅游、政务等行当,公允已然,洵属可贵。宽阔的工作领域、高远的职守站位、深厚的生活体悟,让他的写作从来不缺素材,不用冥思苦想,不必虚构假设。说古论今,娓娓道来,纤毫毕现;议事书人,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笔下的人物鲜活灵动,风物美不胜收,政论善巧方便,似是信手拈来,篇篇落笔有神,彰显了充沛的做人底气,也折射出不俗的文学素养。写作题材多为大众所熟悉的人事和物质环境,言情状物有据,慎思明辨有度,常能引发诸多共鸣。其文风平实质朴、清靓稳健,作品读来颇多古意且饶有意趣。他把平常人寻常事当作著述主体,探求生命本真,宣示着平凡之中蕴藏的道统价值。

文学是用来征服时间的,哪怕一道道美妙闪电、一声声悠远惊雷,无不给人以超越自我的力量。多年来,总能隔三岔五地拜读到林森公开发表的美文佳作。其文学创作虽然一直处于不经意状态,大多归于有感而发,却总是驰而不息、直抒胸臆,表达着心底里的追求和缺憾。如果说“心底里的追求”是对生活“我要得到什么”的淋漓倾诉,那么“心底里的缺憾”则是在阅人历事之后“我还缺少什么”的精神自省。这种从“倾诉”到“自省”的角度转换,让他的文章由主观延伸到客观,由我执情感触发转而关注民众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的便是面对开放的、改革的、充满生机活力盛世的进取态度,面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面对人民的、历史的、未来的使命担当。

毋庸置疑,林森严格遵循“文学即人学”观念,恪守“文以载道”信念,随缘而不攀缘,尤其值得推崇。作品立足于现实生活,有着随顺自然又不失华彩的语句、娴熟谋篇的章法,大都涵射清淑气象。从文学价值来看,这些作品追求生活化和原生态,创作手法沿袭正统现实主义,没有雕琢之痕和晦涩之语,而讲求形神兼备、通俗明了。林森的语言自成风格,文字功力老到,不做作、不卖弄,活灵活现,妙趣横生,朴实中流露出真切的生活感受和深邃哲理。本书入选篇什,热点的或偏门的、国内的或异域的、现实的或历史的,八面出击;即使表现手法上,也是变化多端——正写或评说、传统或前卫、幽默或诙谐,虽不谙深沉玄妙,却充满真知灼见。这些强悍凌厉、颇具霸气的文字,似雪原鹰击、旷野厉风般肃杀,富有震撼力和美学欣赏价值。同时,还注重文学品质的锻造,凸显了敢于针砭时弊的勇气和胆略。

大道至简,超然有道。释门大德净空法师在经论中,布下“做到说到是圣人,说到做到是贤人,说而不做是骗人”的“道”,令僧众普遍摄受并依教修行。其实,这是援引儒家“知行合一”思想而阐发的一剂开示——道向低处求,乐天而知止。品味林森文著,字里行间充盈着那种潜入文学本质的隽永画面,旨在唤起人们对人间正道的顶礼膜拜和悉心呵护。其作品对生活中蕴藏的美好人性的表达,多是与大地、经略、乡愁相关的事物,呈现出生活的琐屑和庸常、艰辛与困惑,但作者并没有着力去刻画琐屑中的无助与庸常中的颓废、艰辛中的沉重与困惑中的愤懑,而是着眼于发现天地间那些动人情愫,进而转化为精神动力。通篇以从容的张弛、严谨的叙述、鞭辟入里的细节描写,将教育情怀、行政感悟、评文说艺、岁月放歌,以及逸事附录,多视觉、立体化地展示给读者,充分流露出作者对行侠仗义、纯真豁达的渴望和率性而为、恭谦敬畏的推崇。就在丙申大年初一日下午,我等一拨故交的手机上来电显示——“值此岁首纯情时刻,心中充满对亲友的感激。我站在旅游新镇高矗的沙山上,借沙坡头王维的巨笔,蘸上腾格里湖的冰凌,涂上寺口子的丹霞,映着石空灯火和天都山星月,用高庙塑像的神情,比照大麦地岩画的苍劲,绘制了一幅猴年吉祥福寿图,献上赤诚的绵薄的眷念和祝福:愿平和地生活、理性地思量、健康地用度、时尚地安享!”如是,这正可谓林森所秉持的上善若水的生命姿态,让人领略豪迈,且歌且行且悟,怡然自得。

文化的根本价值是点亮精神灯塔,功能在于引领而不是迎合。平心而论,人们通常追逐开卷有益,在乎被道统召唤,而并非被道统绑架。我老是在思忖这样一个问题,即文化既然被喻为精神灯塔,那什么样的人才能把它点亮呢?先后从贤达李天柱的《教育随笔》《似水流年》、柳富的《六十回眸》《六盘情怀》、李献忠的《本色人生》《真话实说》、俞得云的《宣和集》《我的学生时代》、张居正的《居正微言》、张至忠的《风雨沧桑忆我生》、俞学军的《香山情恋》得到心灵慰藉和行持奖掖,并不断校正着敦伦家风、品行操守、价值取向、公仆情怀的时空坐标。现时,又从林森同志身上得以补证,终于找到了一套似乎可以自圆其说的答案:其一,非得拥有丰富的知识不可。我们生存在信息爆炸时代,但信息不等于知识,只有承蒙正见洗礼方能升华为知识。其二,非得厚植高于知识层面的智慧不可。知识不等于智慧,缺失正觉统率的知识难辞苍白。其三,必须仰仗智慧浸润尚可开拓新猷。关键在于,提纯嫁接传统文化的基因,改良耕耘正义生长的土壤,以俟归置守望站位,为时代播撒精气神,为事业构筑功德碑,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从而让精神灯塔的光芒照亮人生旅途,种德造福。

戊戌年秋于寓所博石轩

范学灵

历任中卫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行政学院副院长、党支部书记,宁夏作协会员,中卫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中卫市政协专职常委。编纂出版《中卫县志》《乾隆中卫县志校注》《中卫文库大观》《香山酒文化》《中卫民俗文化经典》《中卫文化纵横》等著作,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中卫文化名家”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