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开明的大家庭

1927年6月21日,叶叔华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之中,在叶家六个儿女中排名第三,按“伯仲叔季”排名,因此父亲给她取名叶叔华。广东自明朝中期以来就作为中国与世界保持接触的窗口之一,因为与西方文化较早接触,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比较开化,放足、剪辫、穿西服、戴洋帽的风潮最先从广东兴起,文明结婚的新婚俗也是从广州等几个沿海开放城市最先开始。再次是女性地位提高,广州女性是最早争取政治权利的亚洲女性,而且普遍接受学校教育。最后,广州人所具有的冒险和创造精神,在近代形成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革命。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广州的很多新时尚都成了后代所共同遵守的惯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近代广州的时尚对全省甚至全国都起了一个示范作用2。叶叔华就是在这样一个西方与东方交汇、近代与传统共存的城市环境中出生和成长,她的性格之中也有着地域特征的烙印,这在她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叶家祖籍广东顺德,祖父曾在安南(现在越南和柬埔寨一带)一边经营木材生意,一边行医。父亲叶润生出生在柬埔寨,生性开朗。生母去世后,叶润生回到家乡顺德,在大祖母的安排下当了木匠学徒。他不愿一生做木匠,于是离开了顺德的家庭,存身于广州的一家基督教孤儿院,他在那里生活、读书。叶润生从广州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就在当地光孝礼拜堂担任牧师。叶叔华的母亲蔡瑞贤是丝厂工人,粗通文墨,性格温良贤惠,持家有方,与叶润生共同维持着子女众多、家境清贫的生活。叶叔华出生在父亲工作的教堂,一家人住在教堂顶部的一间阁楼里。在年幼的叶叔华眼里,教堂的阁楼高大宽敞,是她玩耍的好地方。小时候家里穷,叶叔华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在叶叔华六七岁的时候,叶润生前往广州郊外的人和墟继续教会的工作,除了大哥和二姐留在广州读中学以外,全家随父亲搬到那里,孩子们在人和农村服务社里开始上小学。他们住在一个教会所属的带花园的小洋房里,周围种满了龙眼树和木瓜树。在人和墟,叶润生是少有的识文断字且具有新思想的读书人,他时不时搞搞小话剧宣传新思想,叶叔华还记得父亲扮成赤脚农民,在台上挑担的样子。

尽管子女众多,家境困难,叶润生尽可能维持着安宁和睦、民主宽松的家庭气氛,也给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女以平等的教育机会,由此家庭气氛熏陶出来的叶家儿女能吃苦、有韧性、落落大方,同时又知书达理。大儿子叶伯陶因为聪明勤奋而深受父亲的器重,一直在广州培英中学寄宿念书。二姐正在广州协和女中寄宿上学。1937年年底,受抗战影响,他们随学校逃到香港。回到父母身边,1939年,大哥高中毕业旋即考取浙江大学。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被迫西迁贵州,叶伯陶也追随着学校从云南到贵州,于1943年顺利毕业。叶伯陶后辗转于四川、广西等地谋求职业,但仍然手不释卷,在四川的时候,甚至因为读书被苛刻的老板关在了天台上。抗战结束后,叶伯陶回到上海,在一家公司工作了两三年,1948年他辞掉了待遇优厚的工作,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出国留学,进入美国普渡大学继续学习。半工半读的留学生活辛苦异常,叶伯陶干过伐木工人的活,也给美国家庭打扫过卫生。博士毕业后,叶伯陶留在母校任职,1972年回国探亲。叶叔华回忆道,她们一家和大哥叶伯陶自1948年分开到1977年再次团聚,其间有将近30年没有见过,她甚至都觉得见面会认不出来,可是一看到大哥走路的姿势跟四弟弟一模一样,无需再详细地辨认,她就知道是大哥回来了。

叶叔华的三个弟弟中,五弟叶叔文考上了南京医学院(迁到山东后改名为白求恩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保定。他医术高超,工作极端认真,曾经几度晕倒在手术台上。在三年困难时期,叶叔文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家三口被派到了乡下,更是什么吃的都没有,只有去啃玉米芯,全家人包括未成年的孩子都饿得全身浮肿。1962年叶润生生日,叶叔文得到院长的允许返回香港为父亲祝寿,自此再没有回到大陆来。叶叔文最先在当地行医,几年后申请去了美国,成了芝加哥有名的医生。叶叔华的四弟弟叶仲仁是北京一机部精密机械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六弟叶季平是北京民用建筑设计院工程师。六个子女中,除了二姐叶仲华没有上大学外,其余的孩子都学业有成,这与叶润生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