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上帝到科学
1997年叶叔华院士七十岁大寿之际,她的同事兼好友王绶琯院士挥毫为她写了贺诗《寿叶叔华同志七十》:
中华女十杰,天地一长虹。
画虎皆成虎,好龙能驭龙。
张网极毫忽,创业贯穷通。
稀古重开步,同舟竞雨风。1
作为早年与叶叔华院士同舟共济、为提高中国授时精度而努力奋斗过的同事,后来又成为在不同天文学领域内驰骋的同行,王绶琯与叶叔华两位院士保持了超过一个甲子的友情。他们之间的理解与惺惺相惜,一般人岂可尽知。这首《寿叶叔华同志七十》提到了叶叔华院士的两项最主要的天文学成就:“张网”指她推动建立的中国 VLBI网,“创业”指她创立的天文地球动力学这门新学科。诗中用了两个典故:一是东汉马援告诫侄子不可勉强为难为之事,二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叶公好龙的故事。天文学是一门观测的科学,宇宙中发生的现象观测不到,深入的研究就无从谈起;拿不到第一手的天文观测资料,就做不出一流的研究成果。然而,要建造能够观测到更多宇宙现象的大型天文望远镜既耗资巨大,又无关乎国计民生,这对20世纪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把叶叔华所做的事情放在近代中国天文学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无不是在为难为之事,是在做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事情。
为了使中国天文学赶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叶叔华首推建立起来的中国VLBI测量网,跨越上海、乌鲁木齐、昆明和北京等城市,彼此相距数千千米,形成了巨大的高精度测量控制网。在天文地球动力学领域内,它的测量精度达到亚厘米、毫米级,测量地球自转变化的时间分辨率达到了毫秒级。更令人赞叹的是,在中国的首次“绕月探测工程”中,上海天文台的VLBI分系统肩负着“嫦娥一号”卫星的测轨、定轨任务,出色地完成了卫星调相轨道段、地月轨道段和月球捕获轨道段的测轨任务,为安全可靠地把“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环月轨道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叶叔华早年从事时间工作,为了提高中国的授时精度和建立独立自主的世界时系统而奋战。世界时以地球自转为基础,因此她的研究也围绕着地球的运动,研究地球自转变化、经纬度的变化、地球动力学等,取得了卓越的成就。70年代初期,天文地球动力学的思想在她胸中酝酿而成,90年代她推动和主持了国家攀登计划“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并把这个项目推广到了亚太地区,最终成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计划(简称“APSG 计划”),这是当时为数不多的以我国为主导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之一。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叶叔华院士还是颇具才干的行政领导人,除了担任过上海天文台台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等学术领导职务之外,她还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上海市科协主席等职务。1983年11月23日,叶叔华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她以一位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为国家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上海市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叶叔华院士一生获多项殊荣:1984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获“中国十大杰出女性”称号;曾被多次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96年被评为上海市侨界十杰之一;199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1995—2005上海最有影响女性人物”称号;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应用天文研究所授予她杰出贡献金质奖章;2008年获“嫦娥一号卫星任务 VLBI测轨分系统突出贡献者”称号;2009年入选上海市“光荣与力量—2009‘走近他们’年度十大人物”,同年还获得“中国时间频率事业发展突出贡献人物”奖……
在大学读书期间,叶叔华因为“天文学是浪漫的”而选择了这门专业,七十年的岁月匆匆而过,如今九十岁的叶叔华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仍然说“用浪漫承载梦想”。在她的心目中,“浪漫的天文学”历程究竟怎样走过,“浪漫”一词究竟有何深刻含义以及蕴含了叶叔华多少情感,恐怕很难描述清楚。199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241号的小行星,正式批准命名为“叶叔华星”。德国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因凝望星空而与星空同在,因凝望星空而唤起心灵的“惊奇和敬畏”,这也许能够部分诠释叶叔华心目中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