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被选去鼓队,打那种面上横着几根弹簧的军鼓,学鼓点的那天没去,一直也不知道成套的鼓点到底啥样,逢有大型活动就跟着排在方阵里,滥鼓充数混了好几年。
有一次小城运动会,老师想提拔我到队列前面去打歘,跟在三个人的大鼓后面,走在整个鼓队的前面。听老师说后第一个念头竟然是:“这不成了耍猴儿的了?”坚决不去!老师扭头就走,有的是人想站那个位置。
那时虚荣心强得很,老师表扬一句,能飘飘然半天。这样一个出头露面的机会,竟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实在匪夷所思。究其心理,第一是那个歘两片铜片,敲起来哐哐作响,所以联想到耍猴儿;第二是缺乏娱乐别人的精神,就这一点后来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只要是现场看演出,不管演得水平怎么样,都必定起劲儿鼓掌,从心里认为肯演就是一种牺牲,牺牲了什么不得而知,总之自己做不到。
最近读《文学回忆录续编》,木心谈自己作品,读得非常尴尬。
老先生解读每一段的写作意图,包括最美的水墨画一样的场景,都因为掀起了幕布而榫桙结构毕现,令人有梦碎之感。有个日本人说张国荣的表演,露出的一根小手指都是设计好给人看的。
艺术都如此,越美的艺术越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坦诚,也是有限的坦诚。
人生也一样。降生那一刻起,就已经粉墨登场。自己想演的未必演得好,想不到的也都演出来了,演得正起劲,忽然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