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作道书的两次高潮
道书之所以神学化,是因为道经是为道教服务的,它必须从属于道教的宗教属性。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组建的,它的一切教规、教义、修炼方式都应符合“道”的精神。
为了体现这一切顺应天理和法力无边,只能说这些道经是直接来源于“道”的,“道”就是虚无缥缈之气,是三元、三洞、三位天尊,或者直接说就是老子。这样就使道经有了分量,有了威望,就能使人信服。
因此在面对这些经书时,每个道徒只能以虔诚的心理去信任,诚心诚意地去修行,努力去追求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这样就使道教组织能凝聚成一个坚强的团体,并世代相传下去。
另外,造作道书的学者们也想通过神化其著作,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告诉人们他们的这些著作,不是由人去刻意追求而以虚假的文字拟写的,而是出台深不可测的宇宙深处,表达宇宙自然本性的“天书”。
道教神化其经典由三气所化,并由神仙下降传授,其实大部分道经都是道教学者造作而成的。第一次道经造作的高潮发生在战国至汉代时期,这一时期中的道家、墨家、神仙家、方士、方仙道、黄老道的作品基本上都被纳入后来道经的范畴,再加上早期道教的一些作品,构成了早期道经。代表著作有《道德经》、《庄子》、《墨子》、《山海经》、《列仙传》、《黄帝内经》、《天官书》、《太平经》、《正一盟威妙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等。
第二次道经造作的高潮在魏晋南北朝时,这一时期中道教教派纷起,佛道激辩,道教的宗教素质和组织的教会化急需要理论作支撑,所以一大批道书应运而生,道教的宗教素质得以提高,教会式的宫观组织模式初步形成。代表著作有《上清经》、《灵宝经》、《三皇经》等几个系列的几百种道书。
战国时期至汉代时,作为第一次造作道经的高潮,主要有以下几个显着特征,一是许多书都没有真实作者署名,都是以什么神、什么仙传给什么人而流传的。二是这些书的写作技巧和传承方式十分特殊,有的是用特殊的符号和隐性文字书写的,使常人不能认识,如《周易参同契》。有的只采用师徒秘传的方式传承,等到一个特定的时候,某个人再把它写成普通的文字加以传布。还有的是采用扶乩降书的形式传世的。总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造成误传多,抄本多,良莠难分,正误难辨,给后期的整编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使后人对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和学术性产生了怀疑。三是这些经书大多都已遗失,现在再也不能见其真面目了,只能根据别的经书上的记录和目录的摘着略知一点皮毛。还有的道书在目录本上就注明是“虚”的,在天堂之中,还未传到人世。
魏晋南北朝是造作道书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的道书,在内容上以表现道派派别成立和道教组织建设方面的最多,因为此时正是道教道派林立,道教正走向成熟的时候。当时正是丹学的兴起和逐步普及之时,在新造的道书中,有关修炼的书所占的比例较多,如葛洪和陶弘景的作品中,都有关于炼丹方面的书籍。当时由于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道书的内容上,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向佛教的学习,有的甚至是把佛教的教规、组织形式、佛法、教仪程序等全盘照搬过来,有的是略加改造后成书。如这些道书中有佛、菩萨、合利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