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沧海桑田:移居香港的内地作曲家研究(20世纪30-80年代)
- 高洪波
- 2095字
- 2024-10-30 02:51:31
序二
时代激荡下的史学视野——为高洪波博士论文作序
历史研究内容及范围的突破,常常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转折期。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最辉煌的转折时期,思想解放引发了社会各方面活跃变化,音乐历史的研究视野也迅速扩展。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哨,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内地的作用和影响极大,再加上1997年香港回归,因而对于香港音乐文化的关注也在上世纪90年代末逐步展开。
香港回归前,港英当局忽视对于香港本地区音乐文化的自身发展,音乐教育水平也与内地落差较大,特别是涉及城市文化的,如电影、流行音乐、唱片等,都多少分享并承继着内地的文化成果。其中专业音乐教育建设明显匮乏,这早已影响到“走向亚洲四小龙”时期的香港社会,因此,内地音乐家(包括作曲、演奏、演唱家)的出现始终是香港专业音乐发展的重要基石。
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学科奠基者的汪毓和先生在步入改革开放之后,从多方面拓展尚“不成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他基于1959年全国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课题成果之上,不断修订1949年前内地区域音乐发展的历史,开启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音乐发展的历史梳理,同时特别看重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新前景,以及在经历了80、90年代世界格局大动荡之后,中国在全球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这一切的思考都离不开对以往历史的梳理和回顾,因此对港澳台课题的设立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刻。
2010年汪毓和教授曾在《20世纪以来中国港澳台地区音乐发展及其与祖国内地音乐发展之关系》一文中说道:“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音乐都享有大致相同的政治及文化背景,都发轫于同一个时期。‘二战’后,在‘多元化’的新格局中,港澳台地区和祖国内地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方面,随着科技、通讯等的突飞猛进,中国这四个地区的经济也别无选择地进入了‘全球化’的轨道,并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以‘反恐’为特点的局部战争和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对这四个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和改善,祖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音乐文化事业必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抓住关键点对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音乐创作永远是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核心部分。为了凸显香港专业音乐发展水平,在香港专业音乐创作领域挑选出内地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将研究焦点落实在内地音乐创作发展与香港音乐创作关系上,透过这个重要纽带真正体现出香港近百年专业音乐创作的总体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整个地区音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2年当高洪波从哈尔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时,导师汪毓和要求其将触角深入到对上世纪70年代移居香港的“内地作曲家”屈文中(1942-1992)的研究中,高洪波以《屈文中声乐作品研究》作为硕士论文于2005年顺利毕业。紧接着她就被引荐给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聘为研究人员,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港澳台地区音乐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具体负责香港小组的课题研究。2006年高洪波顺利考上博士,她的研究课题也就顺势成为博士论文的研究选题。中央音乐学院自建立以来与香港音乐界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音乐创作领域,与屈文中有相似经历的赴港内地作曲家更为突出,且具有历史代表性,因而高洪波博士论文就从“20世纪30-80年代移居香港的内地作曲家”研究视角展开。
新课题面临着从研究材料到研究思路都无前例经验所参考,挑战很大。为了尽快进入课题,他们特别聘请香港著名作曲家陈永华以“局内人”的身份担任第二导师,共同把握研究方向。在陈教授以及在港的各位作曲家、音乐家(如费明仪女士、余少华教授、杨汉伦教授等)大力帮助下,顺利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收集到大量资料。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学术的压力,精诚协作,共同攻关。最终在2009年准时通过论文答辩,翌年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选“博士组”二等奖(一等奖空缺)的优异成绩。
论文成功的意义绝不仅仅是高洪波博士成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新添一位青年才俊,更重要的是该课题开启了对香港地区——这一历史背景纷繁杂乱、长期缺乏科学归纳整理的区域,切合实际的音乐史学研究。尽管之前也有极少学者进行过一定的梳理,但全面符合音乐史学的科学梳理几乎没有。高洪波的课题终于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触角伸向到内地边缘地区,其与中心地区的发展将呈现出区域音乐文化发展差别,同时也将会展现出地区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高洪波的论文使我们看到20世纪30-80年代——这60年间中国音乐历史中,内地作曲家在这样特殊的区域变换中,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创作内容和形式。在风云变幻中作曲家们如何坚守艺术信条,恪守民族国家的精神,创造出香港专业音乐辉煌成就。
2020年一场突入袭来的新冠疫情风暴席卷了全球各个国家、地区,21世纪的新时代将从这样紧张的气氛中逐步展开。这场灾难改变了19-20世纪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秩序,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研究也必将随之改变,不断地扩大研究视野,站在全中国,全世界,全人类的视角审看历史,或许是历史学未来长期的形态。回看高博士10年前这篇论文,不仅为新时代中国音乐史研究提供新颖的视角,同时增添了最初的实践经验,我相信随后的研究必将借助这个阶梯不断攀登,不断前进!
中央音乐学院 蒲方
2021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