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社会转向

自二语习得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认知视角长期主导着其研究的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Ellis(1997:87)称这种认知视角的二语习得研究为“对语言习得过程的机械性、抽象性探索”。这一视角将语言本身视作一种存在于人心理中的抽象实体,并主张将语言习得过程视作一种心理认知现象,从社会、个人层面抽离出来进行独立分析。

但近30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了解到认知视角理论的不足,他们尝试从社会视角出发来探究语言习得的情境性及社会性。除此之外,采用社会视角的英语教学研究在近20年也呈不断上升趋势。Lei & Liu(2019)利用文献计量法对近15年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进行总结发现,聚焦于形式的语言教学研究话题,例如,音系意识(phonological awareness)、音系过程(phonological process)、词位(word order)等,呈逐年下降趋势,而一些聚焦于社会层面的语言教学研究话题,例如,社会阶级、语言政策(language policy)、语言意识、多语现象(multilingualism)等逐年上升。另外,二语习得认知视角的开创者Chomsky的文献被引量逐年下降,而社会视角下的专著,例如,Vygotsky(1978)的社会文化理论专著、Norton(2000)关于语言学习身份认知的专著正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这些变化都反映出二语习得以及教学研究领域社会转向不断凸显。对该视角下的二语习得理论以及英语教学研究进行深入了解,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二语习得的社会情境维度,还有利于我们优化英语学习的社会环境,为学习者深入参与语言使用活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