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仙
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但被我收录到了书里。因为我觉得她读懂了我,特别自然而真实地描述了老八仙。
老八仙是我的命。它是生长在乌岽山海拔1280米处的一棵老八仙茶树,属于桂竹湖村,树龄过百年。单丛茶个性强烈,就算是同一品种,在邻近地块种植,单株制作出来的风味也是各有特性。这株老八仙附近也有几棵大的八仙茶树,唯独这棵茶树做出来的茶对了我的口味。
我喝茶的口味跟许多潮州茶客不一样,所以总是有种知音难求、有点孤独的感觉。我喜欢的单丛必然不会有着“馥郁”或者“高锐”的香气,至于“浓”“酽”“厚”“重”这几个字在我眼里不算茶的褒义词。我认为,香气分高低雅俗,浓而甜腻的香气是断然比不上缥缈高远的幽香的,那种若有似无,触碰到一点又抓不住的雅致,最是令人销魂。当然,用其他人的话来讲:标哥喝茶很淡。
淡就对了。真正的好茶,一定是淡到真水无香。喝起来似乎什么味道都没有,但又什么味道都有了。喝到了,直教人飘飘欲仙。所以保护自己味蕾的敏感度至关重要。
1
这棵老八仙,就对了标哥的胃口。初次见面时,台面上几次言语暗藏的交锋后,标哥祭出了他的老八仙。喝第一冲,第一口,就征服了所有人。那种又清淡又强烈的感觉让人忍不住闭紧了嘴巴锁住所有香气,只拿眼睛交谈,生怕多一口呼吸就跑了其中一层微妙的气息。层层叠叠,缠绕回转,从舌尖悄无声息地蔓延到鼻腔,一股兰花的气息上通脑门下通气道,真是令人绝倒。看我们的表情,标哥就知道这泡老八仙没有明珠暗投。这时,话匣子才真正地打开了。
当然标哥也会遇到不爱这泡茶的人,只要观察到对方脸上没露出喜色,标哥就会很客气地把刚开始泡的老八仙整泡端走,放在旁边的架子上。“您不爱喝我们就换茶,换茶。”也可以说是尊重客人口味,其实更多的是心疼“牡丹遇到了牛”。
有时候标哥带老八仙出去和别人喝,喝完了,就掏出个粉红色的小保温瓶,把茶剩尽数倒进去带走。“唉,遇到不好好对待茶的人,就这么给丢到垃圾桶里,还不如让我带走。”他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浊陷渠沟。如果葬花的林黛玉在世,估计会和标哥成为朋友。
现在,标哥包了这棵树每年的产量。单株制作,一年不过四五斤干茶。除了给主人留两三泡,没有人能向标哥讨一泡老八仙带走。
话说,这棵老八仙本不属于标哥,而是属于另外一位“土豪”。标哥“茶痴”这个诨号不是白叫的,从第一次蹭到一泡老八仙喝过以后就再也忘不了它。标哥跟老茶树主人柯礼群大套近乎,与柯礼群约为女婿和岳父,估摸着柯家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娶到任何一个,拿老八仙做嫁妆……啊,日子真是太美妙!结果,柯家三个女儿先后嫁给了别人,而标哥等到的只是那个原来包老八仙茶树的“土豪”“移情别恋”。
话说,因那年天气不好,茶的品质一般,“土豪”不顾多年交情,压老柯的茶价,老柯自然不开心。这时候,“女婿”标哥一拍胸脯跳了出来:“我要了,你原来给什么价,我就什么价接手。”
这一义薄云天之举,使老八仙从此归了标哥。只是每次标哥见到自己的“岳父”,都得感叹:“现在是老婆没娶到,喝老八仙也要花钱,想想那么多年交情,竟然也是亏的。”
“标哥,每年的老八仙你都喝掉,还是存一点到来年看转化效果?”
“也喝,也存点。”
“存多少?”
“很少一点点,本来每年就那几斤啊。”
“那干吗不多存一点?现在老茶值钱啊。”
标哥倒吸一口凉气:“存多一点?!万一地震了怎么办!”
众人绝倒,开始“调戏”标哥:“标哥,问你一个很悲伤的问题,你的老八仙树有一天死掉了怎么办?”
只要想到这一点,标哥都会鼻子一酸,快要流出泪来:“那我可能真的几年都没办法喝乌岽的茶了。其实一辈子能喝到那么好的茶,也是一种不幸……”
“标哥,再问你一个很悲伤的问题,万一有一天你的茶室着火了,你带什么跑?”
“条件允许就带老八仙跑,不允许还是要自己跑。茶嘛,明年还会长……可是你为什么要认为我的茶室会着火?我的茶室就不会着火!”
2
标哥的茶室是今年才装修好的。除了室内部分,还有个大露台,今年山上有一棵老八仙茶树死掉了,被他千辛万苦弄了回来。十几米高的茶树,用小货车从乌岽山上运到汕头,又找了六个工人一层楼一层楼地抬到露台上放着。
标哥喝茶只有一个标准:是好茶就行。铁观音、单丛、普洱、红茶、绿茶,他都喝。能叫得上名字的名茶,他基本都有。
在这里喝茶,他会淡淡问一句:“喝什么?”意思是“喝什么我都有”。而一个人“点茶”的水平,估计会被他默默列为考察条件。
经验都是靠砸钱一点一点喝出来的。博饮众茶之后,标哥认为,好茶最终都是趋同的。
走过许多茶山的我们对这点大为赞同。标哥泡了一款传统的正味铁观音,里面竟然透出了太平猴魁的气息;他的老八仙,依稀让人想起易武薄荷塘;而那泡舒城小兰花里的滋味,和芙蓉山潘又来的实验天尖竟然不谋而合。因此,标哥对时下关于茶的众多“标准”不屑一顾。在这点上,他和他的“岳父”老柯意见相左。老柯认为,传统单丛,包括老八仙,就是要焙三次火,高温急出,最好喝。标哥定制的老八仙偏偏只焙一次火,降低水温冲泡。
标哥认为,哪有什么传统?无非都是时代的特征。“要是清朝的时候就有用电的烘焙机,你看茶农要不要炭焙?要是计划经济时代不是要考虑成品出口茶的品质稳定性,你看要不要焙三次火?”而对于他这样的玩家,是需要有自己的标准的。他的茶,符合他的标准就行。管他什么正宗不正宗,传统不传统,只要好喝就行。
“所以你认为评茶是有标准的,而品茶则不应该有标准。对吧?”我问标哥。
“也不对,评茶的标准也是有时代特征和需求的,时代和需求变了,它就会变。一成不变的,不是钻研的态度。”
这样的言论,在茶界几乎属于叛逆者。所以标哥喝茶是孤独的。
但幸好他情愿孤独也不聚众喝茶。他认为,好茶一定不能人多了喝。人一多,气一杂,茶里的清幽雅致就通通品不出来了。所以遇到好茶,他情愿一个人喝掉,也好过话不投机半句多的茶友。
标哥现在一心“钻研”茶。跟他喝茶,别谈什么“工夫茶21式”“茶气山韵喉韵”之类的东西,他更喜欢谈土壤、植被、自然环境、加工工艺。他爱看的也是扎扎实实的茶学和种植学的书籍。
“凤凰山的茶,几年后就不能喝了。无他,茶的品质取决于生态,而一座山如果超过三分之一是单一作物,它的生态就会受到破坏。你们自己去看凤凰山,别说三分之一了,五分之四都是茶树。几年后的单丛还能不能喝,你们自己想。”
他说,关于茶,学得越多,喝得越多,越知道自己肤浅。刚入门的时候,他喝了十年铁观音,最后在安溪一个老茶人手里喝到一泡正味铁观音,他才恍然发现自己那十年从来没懂过铁观音。一切从头再来。
标哥极喜欢这种具有启迪性的茶友。有一次,他慕名去拜访云南一位很懂普洱的茶友,上门时正遇到她在泡一款茶。周围喝的人都说那款茶太淡,没有茶气,主人也就默默地换了茶。几巡茶过之后,主人和标哥说话,标哥说:“我倒是觉得刚才那款淡淡的茶,是今天最好的茶。”主人眼睛一亮,找了些理由散了局,单独把标哥留了下来,关门喝茶,从此成为莫逆。现在标哥的茶室架子上还有个小铁皮盒子,放着她寄来的有着2700年树龄的老茶树的茶叶和茶花标本。那棵老茶树现在已经被警卫守着重点保护起来了,偶尔有片叶子或者花瓣掉到外头被她捡到了,便放在书本里压干了寄给标哥。也是两个痴人。
3
几泡茶下肚,晚饭时间到了。潮菜研究专家张新民跑来吃饭,标哥下厨。标哥做菜和他喝茶的标准是一致的:清幽雅致,注重材料本身的味道,但讲究其中某些灵动之处,譬如上汤浸的娃娃菜里,放两丝橙子皮进去提味,清汤寡水立刻鲜亮起来。
“吃完饭,给你泡一道舒城小兰花。”还没放下筷子,标哥就开始想饭后的茶。
舒城小兰花之后接一泡老水仙,老水仙之后接2009年的姜母香,这已经是今天的第六泡茶。人越喝越轻飘,在他的新茶室里东游西逛,东翻西看。和许多茶人一样,标哥茶室的陈列柜上少不了潮州老茶具、锡茶罐、小风炉、朱泥壶。这些东西都是标哥刚喝茶的时候跟风,人玩亦玩的,到现在,通通放下了,一个盖碗、几只小杯就喝得很高兴。
“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我送出去的朱泥壶差不多值100万元。当然,在当年也不值什么钱,玩一玩就不玩了,喝茶其实也不必去讲究那些。什么东西煮水有什么不同,我也承认有些差别,可差别真有那么大?我舌头笨,你要蒙着我眼睛让我去辨,我是辨不出来的。还是简单点好。”
“你的意思是用炭煮水跟用电煮水,差别也许不是1和100,而是90和91,是吧?”我笑。
“应该是90.5和91的差别吧。毕竟烧炭的时候屋子里还是有味道的。嘿嘿。”
身为处女座的他怎么能容忍喝茶的屋子里有别的味道?“标哥的篮子”和叮当猫的口袋一样,是他的个人标志。一个小竹篮里装了五六款茶、电子秤、剪刀、杯子等,收拾得整整齐齐,去到哪里带到哪里。再翻,竟然还有牙签。
“你连牙签也不用别人的,是不是?”我问。
“不至于,不至于,嘿嘿。不至于。”
再见标哥的时候是在另外一场饭局上。饭后,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竹筒,竹筒里装了四五根牙签。
“你还说你不是不用别人的牙签!”
“不至于,不至于。嘿嘿嘿嘿。”
“痴人”标哥现在处于半退休状态。他自称70%的收入都用来买茶了,一方面爱就会败家;另一方面他老担心全国目前的生态环境不能得到好的保护,好茶必然越来越少,能屯一点是一点。他囤茶用的是冷库,追求的是茶不要有太大的转化,当年是什么味道,以后喝还是那个味道——普洱是另外一回事。但即便是普洱,哪怕稍有一点陈味和仓味他都是不喝的。在他看来,如果茶好,保存得好,无论经过多少年,都不会有让人皱眉的味道。“选茶,气息很关键。好闻的茶,喝起来就算不精彩,也一定不会差。但闻起来就有古怪味道的茶,再怎么泡也是烂茶。”标哥囤茶有个很宏伟的目标——建立一个中华茶库,收集全国顶级茶样。每一款都要有茶样标本和植物学标本,并且整理成文字。他说要用一辈子来做这件事,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
这个茶库将会是半开放性质,主要是为真正喜欢茶的人树立一个味觉标准。
标哥一直在强调,无论喝哪款茶,都是需要树立一个标准的。你喝过好茶,才知道好茶的标准在哪里,才能分辨更好的茶和烂茶。
所谓好茶,茶叶本身的品质是最重要的。“喝茶喝的不是茶叶,茶叶只是媒介,你是通过这个媒介去喝它生长的土地、阳光、雨水、雾气。所以喝茶是喝生态。虽然工艺会造成味道的差别,但是你看同一片茶地的茶,就算用不同的工艺,或者做成不同的茶,三四冲之后,茶叶本身的特质也一定会跑出来。茶叶的好坏,工艺是掩盖不了的。”
时针缓缓跳过午夜十二点。
“现在,我们来喝一个什么茶?!”他身旁柜子上那几百个标签,个个都在打哈欠了。标哥搓着手掌,眼睛发亮地扫过它们。他的目光让我想起他说的,“每年春天,到了三四月,总要抽个时间去北京。不干什么,就是走在街上。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昨天还是光秃秃的树,一夜之间,所有的芽都发起来了。我就这么看着,真是美啊……”
摄影:丘/撰文:蔻蔻梁
(原文刊发于《茶源地理》——潮汕工夫茶,略有删节修改)


有一些事情只能叫暗喜,与他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