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厂房里的图纸
2023年深秋的深圳,南山区某幢工业园里,张明宇对着电脑屏幕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窗外暴雨如注,雨水顺着老厂房锈蚀的排水管哗哗流淌,却盖不过车间里机械臂作业的蜂鸣声。
“张总,宁德时代的样品数据传过来了。“技术总监李薇踩着沾满油渍的劳保鞋走来,递过平板时屏幕还停留在某新能源车企的招标公告页面,“他们要求电池组在零下30度保持80%效能。“
张明宇接过平板,指尖划过青海盐湖提锂项目的实景照片。这位35岁的海归工程师记得清楚,五年前他毅然辞去慕尼黑某车企的高薪职位时,德国同事那句“中国搞不出高端电池“的调侃。此刻车间里整齐排列的圆柱形电芯,正在恒温箱里进行第47次低温测试。
“通知生产部调整正极材料配比。“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参数,“把纳米陶瓷涂层厚度再减少0.2微米。“
二、跨江大桥上的顿悟
2024年清明节,张明宇站在南京长江大桥维修现场。无人机群正用热成像仪扫描桥体,全息投影在江面投射出密密麻麻的应力数据。他此次来宁是为洽谈智慧桥梁监测系统,却在历史陈列馆里看到了1968年建桥时的老照片。
“当年我爷爷参与建造时,用的是苏联专家留下的计算尺。“陪同考察的桥梁局王处长指着展柜里泛黄的施工日志,“现在你们开发的AI诊断系统,十分钟就能完成过去三个月的检测量。“
江风裹挟着细碎的雨丝,张明宇望着货轮穿梭的江面出神。手机突然震动,李薇发来消息:“低温测试达标,宁德时代确认签约。“附件里是西伯利亚极寒测试的视频——他们的电池组在零下32度的暴风雪中持续供电,监控画面里俄罗斯技术员竖起了大拇指。
三、世界展厅里的交锋
2025年3月的日内瓦国际车展,中国展区的水晶吊灯下,张明宇整理着深蓝色西装领口。展台上方悬浮着“丝路之光“四个全息汉字,这是他们最新推出的电动重卡系列,车头镶嵌的北斗导航模块正与太空中的第55颗组网卫星实时联通。
“听说你们用了量子加密技术?“某欧洲车企代表摸着车身流畅的曲面,突然用德语发问,“这种级别的安全系统,应该需要进口芯片吧?“
张明宇示意助手打开车体剖面模型,暗金色涂层在灯光下流转:“这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研发的碳化硅基板,从晶圆切割到封装全部国产化。“他故意切换成带着吴语腔调的德语,“就像你们阿尔卑斯山的隧道掘进机,现在用的都是徐工集团的盾构机。“
展台另一侧突然响起惊呼,原来是个法国记者在体验全息座舱时,发现车载AI用普罗旺斯方言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保护工程。李薇正在调试的透明显示屏上,敦煌研究院的实时监测数据与车联网信息流正交织成璀璨的光带。
四、齿轮咬合的时刻
深夜的珠江畔,张明宇站在广州塔观景台俯视城市。对岸佛山机器人谷的灯光彻夜未熄,远处港珠澳大桥的轮廓在月光下若隐若现。手机弹出新消息:国家航天局确认将采用他们的耐辐射电池,用于2030年火星采样返回计划。
他想起上周参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时,在出土的青铜齿轮组件前驻足的场景。两千年前的工匠不会想到,那些用来测算日月运行的齿牙,会在二十一世纪以另一种形式叩击星辰。
江风掠过手中的会议资料,扉页印着某位古代天文学家的诗句:“愿逐明月影,流照复兴途“。此刻北斗卫星恰好划过天穹,地面上无数个实验室、车间、发射场的灯光,正连缀成银河般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