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16辑)
- 李路曲主编
- 1556字
- 2025-04-07 16:12:30
卷首语
本辑是《比较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1辑(总第十六辑),共收录了九篇文章。从主题看,既有关于族际政治、制度变革、军政关系等经典问题的理论反思,也有关于政治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有益探索,还有立足国别的具体分析。同时,本期继续推出《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进展》年度报告(2018年),并介绍了2018年11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主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的相关情况。
东南亚国家的族际政治关系历史悠久。尤其近代以来,东南亚国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汇集地,吸收和接纳了不少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常士訚、孙其宝围绕族际政治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对东南亚典型国家的族际政治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阐释,论述了公民身份、政治体制安排和国家治理方式在族际关系处理上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对东南亚国家政治发展和政治转型的重要影响。
关于制度变革机制的学理阐发,有助于深化关于制度变革的理论认知。欧阳景根梳理了当前学界关于制度变革的研究及其局限,认为制度变革机制涵盖供给、实施、巩固、工具、价值、协调六大范畴,相应地,国家制度变革能力建设也表现为涵盖这六种能力建设的系统工程。
从一般意义上来看,军政关系指的是军队与其他非军事政治组织(执政党与广义的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是比较政治研究当中的重要议题。总体而言,当前国内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见。郝诗楠主要考察与回顾了比较政治学文献中关于军政关系这一主题的研究,着重梳理了军政关系的概念和类型、比较政治学中军政关系研究趋势、重点议题等,系统地展示了这一领域的学术脉络。
储建国、陈刚试图聚焦国家政治发展状态构建一套区别于主流的评价体系。他们在中西方“有机体”思维传统的基础上,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出发,阐发出政治有机体理论,进而尝试以“政治健康”为中心寻求同质性标准,在此基础上演化出涵盖统一性、协调性、活力性、生长性四个一级指标的指标体系。应当说,这种探索是极具价值的。
后发展国家的政治发展一直以来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格局,并成为比较政治学中的核心问题。李新廷、李晨阳通过对新加坡与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构历程的详细比较发现,两国在相似条件的影响下走向了一党独大的威权体制,相似的选举威权主义体制之下却因族群结构、政党的社会基础与价值取向的不同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而之所以出现这一差异,一党独大体制的制度化水平是关键性的解释变量。
半总统制作为一个新的制度类型,兼具总统制与议会制的特征,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后成为大量新兴国家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其中关键性的议题之一在于,“双首长制”领导所造成的“行政权归属不确定性”。彭兴智以“芬兰最高行政权在总统与总理之间如何归属与分配”为问题意识,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将总统与总理二者权力比较研究,采用“总理总统制”与“总统议会制”作为半总统制次类型展开比较,梳理了不同阶段行政权归属及其对国家政治发展的影响。
民主巩固向来是比较政治研究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对“为何一些国家能够实现民主巩固、另一些国家却不能”这一问题的回答更是引起学者关注。张振洋以泰国为个案,深入挖掘了泰国民主制度难以实现巩固的原因,强调城市中上层既得利益集团与下层农民之间存在着的难以弥合的社会分歧是影响民主巩固的结构性基础。他进一步提出,应当通过发展经济努力消除这一结构性基础,同时发挥好政党在弥合社会分歧中的作用。
同时,本辑还收录了吕同舟等的《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新进展(2018)》一文,着力展现国内学界关于比较政治研究的最新进展。此外,2018年11月3—4日,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主办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比较政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天津举行。孙宏伟对此次会议的过程和学者观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为读者了解此次会议提供了经验材料。
《比较政治学研究》编辑部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