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面临的挑战及完善思路

在我国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快速发展、中央银行支付管理不断完善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支付清算市场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挑战,需要在未来积极稳妥应对。

(一)金融账户多元,管理规则不一

在长期发展演变中,中国金融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商业银行账户为主体,期货经纪、期货交易、信托、证券、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等账户共存的高度分散的金融账户体系,各类账户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不尽相同。此外,人民币账户和外币账户也存在管理规则不统一的问题。金融账户体系以及银行账户内部存在的分割分立,宏观上不利于社会资金的顺畅流转和高效配置,增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微观上也增大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效管理内部资金的难度。

(二)中央银行支付监管权威性不够,不能充分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构建高效、安全的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必须建立健全权威且能够与时俱进的法律法规框架。目前,支付清算领域的部分法律法规和制度法律层级不够、权威性不足,有些法律和制度建设滞后于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例如,作为非银行支付业务发展最重要的法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于2016年7月1日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在法律层级只是部门规章,并且支付行业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后,该管理办法中的部分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需要。有些支付创新业务仍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对于一些违法违规支付行为找不到依法打击的法律依据,或根据现有法律处罚的力度过小,起不到威慑作用。

(三)支付清算安全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

金融体系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软硬件信息领域的基础设施高度依赖。目前,我国在核心软件、数据存储、移动支付操作系统等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较少,存在一定的潜在技术安全风险。在跨境支付领域,金融机构对国际支付清算信息报送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人民币跨境支付服务系统的使用范围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在个人支付信息安全领域,目前还存在信息泄露、信息诈骗以及支付机构对消费者信息过度提取等问题,对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和支付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都构成挑战。

鉴于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升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安全性,完善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市场发展治理体系。

一是全面深化金融账户管理改革。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银行账户体系及管理制度实施全面改革,在统一监管规则的前提下,完善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为规范引导金融创新提供优质的账户服务基础。加强企业银行账户行政许可取消后的事中事后管理,推广并不断完善企业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在提高企业银行账户服务质量的同时,防范行政许可取消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立足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要求,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中观需要,满足各类经济主体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微观诉求,尽快明确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的管理要求,有序推动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加快推动完善支付监管法律体系。加快推进出台《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按照业务实质完善监管框架,避免监管真空和套利,引导市场主体将更多力量投入加强创新和改进服务。抓紧修订《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征求意见稿)》,适应备付金集中存管后的市场发展需要。同时,修订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评级、业务退出等法规,尽快填补跨境支付服务有关管理制度空白。

三是建立与支付服务市场双向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前瞻性地应对支付服务市场扩大对外开放以及我国支付机构加快“走出去”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强对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和政策储备,确保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跟上支付服务市场改革开放的步伐。

参考文献

陆强华、杨志宁:《深度支付》,中国金融出版社,2018。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9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9年7月3日。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9年8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9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9年11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9年第四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20年3月17日。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9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20年3月17日。


[1] 宗涛,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支付清算等;付家豪,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2] 本部分数据如无特别说明,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发布的2019年各季度和全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详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3] 自2018年第一季度起,ATM机具数量统计口径有所调整,不仅统计了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布放的在用自助存款机、自助取款机、存取款一体机、自助缴费终端等传统自助设备,而且统计了自助服务终端、可视柜台(VTM)、智能柜台等新型终端设备。

[4] 参照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的分类方法。

[5] 2019年第三季度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同城票据清算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均实际运行66个工作日,其他支付系统均实际运行92个工作日。此处按实际运行工作日计算。

[6] 同城清算系统包括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同城电子清算系统。

[7] 境内外币支付系统业务量使用每个季度末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汇率按季度折算为人民币。

[8]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断直连”工作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全部接入银联或网联系统,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业务,以及城银清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成员机构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之间的业务不再计入行内系统、城市商业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和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统计。

[9] 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数据来自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10] 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数据来自城银清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11] 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数据来自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

[12]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数据来自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