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探究
- 何琼
- 1963字
- 2025-04-22 16:54:44
四 构建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研究已经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们的重视,研究成果丰硕,这一繁荣的学术舞台将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以拓展其更广泛和更广阔的发展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理论研究也获得不少的成果,可是,在获得成果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研究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要求我们展开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原生态民族文化大省的贵州,更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厘清轮廓,加快对理论的构建。我省在研究民族文化生态时,对其理论的具体深入探讨仍须进一步加强。应该在汲取传统与现代、国际国内、各个学科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和不断创新,总结出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的特色理论,改变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
改变目前研究内容偏重整体性和宏观性的不足,具体实证性研究较少。大多数成果是从整体性和全局性的视野对宽泛的主题进行论述,有一种高屋建瓴的宏观气势,但对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微观具体的个案和专题性研究较少,例如对具体某一区域的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和对单一民族文化生态的个案研究不够。
改变研究成果仍然偏少且极不均衡。如在知网数据库中输入题名或关键词“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显示出与之匹配的理论文章寥寥无几。
改变田野调查不够深入。学界对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研究,虽然也有田野的调查,但许多成果仍停留在概念分析、现象表述层面,缺乏有深入实际的田野调查的论著问世。
改变研究方法还比较单一的现状,跨学科研究还需加强。在研究方法上,田野调查是最基本的方法,也要考虑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如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等。目前,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研究涉及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因此逐步加大学科的交叉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力度很有必要。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其重要的特点在于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运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态学的研究途径和基本观点,建立科学的生态思维理论。通过探索和实践,结合生态学、经济学和生态文化理论,构建贵州原生态文化理论,将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增加生态保护的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
贵州许多世居少数民族,尽管没有丰富的生态科学理论知识,但是他们具有长期的生态文化传统,有一种生态观的态度,能够将自己的生存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保护了他们在该地区长期生活的生态文化环境。我们应该正视这些事实的存在,我相信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作用中,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学术界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将会迎来辉煌的明天。
[1] 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143页。
[2] 黄育馥:《20世纪兴起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文化生态学》,《国外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3] 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4] 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页。
[5] 邓先瑞:《试论文化生态及其研究意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 潘艳、陈洪波:《文化生态学》,《南方文物》2007第2期。
[7] 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24期。
[8] 梁渭雄、叶金宝:《文化生态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学术研究》2000年第11期。
[9] 管宁:《文化生态与现代文化理念之培育》,《教育评论》2003年第3期。
[10] 罗曼、马李辉:《西部大开发加强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建议》,《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
[11] 徐杰舜:《何谓“原生态文化”》,《浙江日报》2010年8月23日。
[12] 彭兆荣:《论“原生态”的原生形貌》,《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13] 徐新建:《历史之维与生命之维:“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以“侗族大歌”的入世为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4] 余勇:《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旅游与民族文化生态互动探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5] 邓先瑞:《长江流域民族文化生态及其主要特征》,《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6] 薛群慧、董建新:《村寨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对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岔河彝族村案例研究》,《学术探索》2001年第4期。
[17] 朱炳祥:《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0年第3期。
[18]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694页。
[19]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105页。
[20] 吴仕民:《原生态文化摭谈——兼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11期。
[21] 金少萍:《中西部山区民族原生态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