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蚕房里的小账房

大楚王朝,平县,夏初。

潮湿的热风从雕花木窗的缝隙里钻进来,卷着新鲜桑叶的清香,在泥墙根下的竹匾间打转。三架齐腰高的木架上,十六个竹匾层层叠叠,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沙沙声,像极了母亲缝补衣物时细针穿过粗布的响动。

林小满踮着脚尖,鼻尖几乎要碰到最下层的竹匾。三岁的小身子裹在青布衫里,袖口和领口都被母亲仔细地缝了圈白边——那是用去年卖剩的蚕茧换的布料,洗得泛白却格外干净。她盯着匾里蠕动的青白小身子,忽然发现其中三只蚕宝宝的背部有星星点点的黑斑,像撒了把烤焦的芝麻。

“娘,这里有坏宝宝。“她奶声奶气地喊着,小胖手扒着竹匾边缘,发辫上还沾着片清晨采的桑叶。

正在给上层蚕匾换桑叶的林张氏手猛地顿住,竹制的蚕筷“嗒“地落在匾沿。她转身时,腰间的桑皮纸账本跟着晃了晃,上面用炭笔歪歪扭扭记着今日采叶量——“东桑园三筐,西桑园两筐半“。

“小满乖,别碰蚕匾。“林张氏快步走过来,袖口带起的风让匾里的桑叶轻轻翻动,“蚕宝宝刚蜕完第二次皮,娇嫩得很。“

小满却固执地指着那三只带黑斑的蚕:“它们生病了。“她蹲下身,从地上捡起根细树枝,在潮湿的泥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像这样分开,好宝宝就不会生病了。“

林张氏看着女儿认真的小脸,忽然想起上个月小满把家中的陶碗按大小排得整整齐齐,把父亲的农具按用途挂在土墙上。这孩子打从会走路起,就总爱把杂乱的物件分门别类,连喂鸡时都要把谷粒和碎米分开。

“脏。“她伸手想把女儿抱起来,却见小满突然用树枝轻轻挑起一只病蚕,小心翼翼地放进旁边空置的小竹匾里。三岁孩子的动作笨拙却专注,指尖捏着树枝的姿势,像极了她平日分拣蚕种的模样。

“娘你看,“小满拽着母亲的衣角,仰起脸时鼻尖还沾着片细小的桑叶,“病宝宝的背上有黑点点,就像王阿婆手上的疮。要是和好宝宝在一起,好宝宝也会生病的。“

林张氏的手悬在半空,突然想起去年夏天,隔壁王老汉家的蚕突发僵病,整匾的蚕宝宝一夜之间全僵死了。当时小满才两岁,却在她对着僵蚕掉眼泪时,用婴孩特有的含糊音节说“分开...分开...“。

她蹲下身,指尖轻轻抚过女儿画的“△“符号,忽然发现小竹匾里的病蚕果然比其他蚕小一圈,黑斑处的绒毛也格外稀疏。再看原来的竹匾,剩下的蚕宝宝正趴在新鲜的桑叶上,青白的身子像剥了皮的嫩藕,啃食时尾部还会翘起小小的绒毛。

“咱们小满怎么知道要分开养?“林张氏声音里带着惊讶,指尖划过女儿肉乎乎的手背,那里还留着昨天被桑枝划的红印。

小满眨巴着眼睛,脑海里浮现出前世在科普节目里看过的蚕病防治知识。她奶声奶气地说:“病宝宝身上有小虫虫,会爬到好宝宝身上。就像阿爹给桑树剪枝,坏枝要剪掉,好枝才能长高。“

林张氏突然笑了,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水光。她从怀里掏出块干净的桑皮纸,轻轻擦去女儿指尖的蚕沙:“咱们小满是老天爷派来帮娘的小账房。“说着,她把最下层的竹匾搬到地上,又找出三个小竹匾,“来,帮娘把病宝宝都挑出来,咱们给它们单独住'病房'。“

小满的眼睛亮起来,像落在竹匾上的细碎阳光。她学着母亲的样子,用树枝轻轻拨动蚕宝宝,遇到带黑斑的就小心翼翼地挑进小匾里。每挑一只,就用树枝在匾沿画个“△“,像极了母亲在账本上做的标记。

蚕房的光线渐渐暗下来,西斜的太阳透过窗纸,在竹匾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林张氏看着女儿专注的模样,忽然想起丈夫前天从镇上带回来的话——有个游方的老学究路过平县,听说小满两岁就能认物,直夸“此女有算学天赋,若能读书,必成大器“。

“娘,这里还有一只。“小满的声音打断了她的思绪。只见女儿正趴在另一个竹匾前,小屁股撅得老高,指尖捏着树枝,像握着支毛笔般郑重。她面前的匾里,一只背部有淡淡黑斑的蚕正趴在桑叶边缘,不仔细看几乎发现不了。

林张氏凑过去细看,果然看见那蚕宝宝的第三对胸足旁,有个米粒大小的黑斑。若不是小满眼尖,怕是要等黑斑扩散了才能发现。她突然觉得喉咙发紧——自家世代养蚕,却从没人想过把病蚕单独分拣,只知道蚕病来了便束手无策。

“小满真棒。“她伸手抱起女儿,在她肉乎乎的脸蛋上亲了一口,“以后这三个小匾就交给你管,每天帮病宝宝换桑叶,好不好?“

小满使劲点头,小辫上的桑叶终于掉下来,落在她胸前的青布衫上。她摸着母亲腰间的账本,忽然说:“娘的账本上,坏蚕要画△,好蚕画○,这样就不会弄错了。“

林张氏愣住了。她低头看着自己的账本,上面记得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却从没想过用图形来区分病蚕和健康蚕。此刻听女儿这么说,忽然觉得茅塞顿开。

“好,听咱们小满的。“她从腰间取下账本,用炭笔在扉页画了个“△“和“○“,“以后病蚕记△,健康蚕记○,咱们小满就是蚕房的小账房。“

蚕房外,传来哥哥林长柏的吆喝声:“娘,我从河里摸了两条鲫鱼!今晚给小满熬汤喝!“紧接着是木门“吱呀“打开的声音,带着河水的清凉和青草的气息涌进来。

小满从母亲怀里挣出来,颠颠地跑向门口,裙摆上还沾着几片细小的蚕沙。她扒着门框,看见哥哥正站在院子里,裤脚卷得老高,手里拎着两条活蹦乱跳的鲫鱼,脚边还放着个装满螺蛳的陶罐。

“哥,我今天帮娘管病蚕了!“她奶声奶气地喊着,小脸上全是得意,“病蚕住小匾,画△,好蚕住大匾,画○!“

林长柏挠了挠头,把鲫鱼递给母亲,蹲下来捏了捏妹妹的脸:“咱们小满比爹的猎犬还机灵,以后咱家的蚕宝宝都交给你管,哥负责给你打桑叶!“

小满拍开哥哥的手,转身跑回蚕房,继续摆弄她的小竹匾。夕阳的余晖透过窗纸,在她小小的身影周围镀上一层金边。她蹲在竹匾前,认真地用树枝翻动桑叶,查看每一只蚕宝宝的背部,像个真正的小账房先生在核对账本。

这一晚,林张氏在油灯下记完账后,特意在“蚕事“一栏写下:“夏初,次女小满分拣病蚕,创'△○标记法',病蚕存活率增三成。吾女有此慧黠,实乃上苍垂怜。“

此后的日子里,小满的小竹匾成了蚕房里最特别的存在。每天清晨,她都会跟着母亲走进蚕房,用树枝轻轻拨动桑叶,查看病蚕的情况。她发现病蚕吃的桑叶比健康蚕少,排便也不成形,便让母亲把病蚕的桑叶切得更碎,方便它们进食。

父亲林铁蛋从镇上买回来一副小算盘,用红绳系在小满的手腕上。虽然她还不会拨弄算珠,却喜欢把算盘挂在蚕房的竹架上,说这样病蚕看见算盘就会乖乖好起来。

夏末,当其他蚕农因为蚕病愁眉不展时,林家的蚕宝宝却长得格外肥壮。林张氏把健康蚕和病蚕分开缫丝,发现病蚕吐的丝虽然细弱,却格外洁白,竟被州府的商队以高价收走。

“多亏了咱们小满的小账房。“林张氏摸着女儿的小辫,眼里满是欣慰,“将来等你长大了,娘把整个蚕房的账都交给你管。“

小满趴在竹匾上,看着即将结茧的蚕宝宝,忽然觉得它们就像算珠一样,每一颗都有自己的位置。病蚕虽然弱小,却也能在属于自己的小匾里,慢慢吐丝,慢慢成长。

窗外,蝉鸣声渐歇,第一颗露珠从桑树梢滑落,滴在小满画的“△“符号上,像一颗晶莹的算珠,滚落在时光的账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