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信?

为什么我们不断出现不自信的行为表现?

我们可以从三个小方面阐述这个问题:

第一,“核心负面认知”有两个“小兄弟”——“命令”和“假设”。我们需要分析这些命令和假设的作用。

第二,这些命令和假设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控制我们的一举一动。

第三,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低自尊形成的总体规律,让一切一目了然。

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命令和假设的作用

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个心理学上常常谈到的词汇——“功能性”。

在认知心理学以及行为心理学领域,分析我们观察到的某种现象的“功能性”,可以帮助大家更加客观地去认识自己所感知到的一切。比如,如果我们观察到一个人自卑的表现是他不敢抬起头和别人对视,那么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个现象首先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想了解这个人的这个自卑行为对他目前的生活有没有任何实际上的帮助?比如,我们可能了解到这个人通过不与他人产生目光接触,而让自己不必去面对更为严重的心理焦虑状态,这,就是他“回避他人目光”这个行为的功能表现。

我另外再举一个例子解释一下功能性分析的完整思考过程。比如,一个人童年被偏心的老师不公平地对待过,导致他心灵受到伤害。因为老师只对他欣赏的学生态度友善,更愿意鼓励、帮助这些学生,而对他不喜欢的学生就比较冷漠、敷衍。一开始当他感受到老师冷漠的态度时心里会很不舒服,他就用小小的顶撞行为来表达不开心。可是顶撞老师往往会加剧老师对他的不喜欢,甚至是当众惩罚和批评他。而他渐渐地发现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孤立自己,他感受到很大的压力。这时,为了不再承受压力,他收敛起自己的不满情绪,服从、迎合老师和同学。但是,长期这样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让他产生“我无法保护自己,我不能信任我自己,我必须听从别人的指挥才能不被排斥”这样的典型的低自尊心理。

如果我们全面客观地看待这个自卑心态形成的过程,就会发现,虽然从长期后果看,这样的“服从”“讨好”不利于自己建立起健康和稳定的自尊水平,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自卑心态而导致的“顺从”行为的确可以让自己暂时摆脱那些来自强势者和环境的压力。而这就是自卑心态体现出来的功能性,即,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示弱”的自卑心理可以让自己的自尊心避免遭受更为持续的、严重的伤害。

为了实现类似的心理功能性,保护自己的自尊不再遭受进一步侵害,我们会做出一系列的暂时性应对方法。前面谈到的“命令”和“假设”就是这些方法的幕后操纵者,它们通过思维指导我们的一系列行为,甚至形成固定模式,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不断重复它们,形成自己应对生活环境的习惯模式,从而建立起潜在的生活“舒适圈”状态。

首先,我们来看看“命令”的定义。

命令就是指令性的语言。比如,“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这句话。军人在服从命令时的心理特点是不可以质疑接收到的“命令”。如果我们的大脑分析区域认定我们接收到的是一个指令,那么本能反应就是执行,而不是分析或者评估它。

以下的一些想法就属于我们给自己下的命令:

“我必须在所有的事情上表现完美。”

“我一定不能犯错。”

“我的选择一定要正确,而且每一次都必须正确。”

“我永远不能在其他人面前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思考一下,上述命令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使用了“必须”“永远不能”这一类非常极端的语言。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假设”。

假设是什么呢,假设是我们人类独有的、和自己沟通的能力,我们用假设来预判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从而帮助自己更有效地规划未来。

想想看,在还没有做一件事情前,我们会不会在头脑中演练一下可能出现的情况?如果会,那很好,说明我们在利用大脑的这部分功能,做事之前都会思考一番。

虽然假设可以帮助我们计划好自己需要执行的步骤,但这个假设建立在一个不客观的判断上就会限制我们的发展。

比如,我们会说这样的话:

“我不能向别人寻求帮助,他们只会嘲笑我,不会帮我。”

“还是不要努力了,再努力也没有什么长进。”

“我健身从来没坚持下来,我干任何事情都长不了。”

这些话都有“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什么”这样的设定。

和命令比,假设的思维结构更为复杂,听多了好像有点道理似的,很容易被自己的假设说服。

“命令”和“假设”常常组团打击我们。

“我必须逢迎每一个人,如果他们对我不满,我就没办法在公司待下去。”

“我必须有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才能开始工作,不然,我一定失败。”

“我不能素颜,别人看到我没化妆的样子,一定会认为我丑死了。”

在这些句子中,你能分清哪个部分是“命令”,哪个部分是“假设”吗?

练习

请你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把它们写下来,分辨里面有没有“命令”和“假设”。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命令和假设在控制着我们

一起看看,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被这些命令和假设所控制的?

命令和假设指导我们做出一系列的行为,而这个指导就是核心想法。比如,不敢用素颜见人,核心想法是“我很丑,我不化妆别人不会喜欢我。如果我不被人喜欢,我就会很自卑,所以,我一定要每天都化美美的妆,不化妆就不见人”这里面有:

命令——“我必须化美美的妆,才可以见人”;

假设——“我不化妆,没有人会喜欢我”;

功能——“我化得漂亮,就被人喜欢,我就可以不自卑”。

通过这个例子,请反思一下自己为了避免遭受自卑心理的影响而执行的命令和假设,判断这些命令和假设与我们的哪些行为直接相连?

这个例子里的女孩子在用保养和化妆来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心,并非说注重外表就一定是低自尊的表现。这个例子是用来说明一个人和他心里的命令和假设是什么样的关系,他是不是正在被“命令”和“假设”所控制。

如果这个女孩每天花大量的时间打扮自己来维护自尊自信,根本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做其他事情,那么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低自尊心理引起的自我保护行为模式。可是,如果她只是喜欢化妆和保养自己,不保养不化妆也能照常生活和工作,那么保养和化妆是她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的手段之一,而非命令和假设,这个过程中更没有出现“必须”“一定”“如果怎样,就会很糟”类似这样的负面的、极端的心理活动,而让自己的情绪受到困扰。

练习

请想一想,有哪些“命令”和“假设”在控制着你?

它们对应的行为都有哪些?

希望通过这两个练习可以帮助大家增加自我觉察能力。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图解低自尊

梳理“核心负面认知”、心理学现象“命令”和“假设”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行为都有它的动机。

在心理学领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推导我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这样创造出来的图示,我们称之为“思维模型”。

这个简单的思维导图总结了我们前面讲的核心内容,大家可以通过参考图1休眠状态的低自尊心理形成模式中的内容进行了解。

图1 休眠状态的低自尊心理形成模式

练习

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这个“思维导图”。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复习

分析思维导图,我们能发现:

首先,低自尊心理产生的源头是自己过去的负面生活经历和体验,相对来说,童年、青少年时期的负面记忆对自尊水平造成的打击和影响比较大。这是因为孩童和青少年的大脑认知能力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对外界的反馈不具备客观甄别能力,所以,在这期间孩子如果不断地接收到关于自己的负面观点,就非常容易内化这些针对自己的负面观点或看法,从而产生导图中标示出来的“核心负面认知”。

当然,在这里我也补充标注了“迟发性”这个词,表示我们的负面体验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脱离了良好生长环境的保护之后。比如,独自出国留学,或刚刚进入竞争激烈的职场后,被外界的负面反馈影响了自尊水平。

请注意,在思维导图里,我使用虚线连接了“过去负面经历”和“核心负面认知”。

这个虚线代表的意思是:这些过去的或者迟发性的负面经历或体验并非一定会导致我们产生核心负面自我认知。

许多心理学上的研究证明,有相当一部分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孩子依然可以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人。

这个现象,鼓励着热爱研究人类心理学的学者和从业者探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免遭低自尊心理干扰的“幸运儿”,同时也给正在勇敢面对低自尊心理问题的人以希望:如果过去的不良经历没有成为限制这些人的枷锁,那么我们也可以不受过去痛苦经历的干扰和影响。

接下来请注意,思维导图里 “命令”和“假设”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命令”和“假设”的指导,我们采用一些“实际无用”的自我保护行为来躲避低自尊心理带来的伤害,最终形成一个控制我们的“闭环”——限制自身发展的“舒适圈”。

这个舒适圈让一切以一种熟悉、确定且安全的状态运行着,它可能让我们在不那么舒服的状态下“进行”每天的日常生活。如果我们一直待在这个状态里,就难以得到突破和成长的机会。这正是图1名字的由来——休眠状态低自尊心理。

演讲恐惧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案例。

如果自己曾经在公众演讲场合感受到羞辱感,让自己产生“我在大众的面前是不安全的”这样的核心负面自我认知。为了逃避这种不安全感,他就会发出命令——“我必须避开任何需要出现在公众场合的事情”,从而指导自己远离公众场合,把自己封闭在充满安全感的舒适圈,不肯走出来。